內城區 (維也納)
外观
內城 Innere Stadt | |
---|---|
維也納第一區 | |
內城在維也納的位置 | |
坐标:48°12′35″N 16°22′12″E / 48.2097°N 16.37°E | |
國家 | 奧地利 |
城市 | 維也納 |
政府 | |
• 區長 | Markus Figl(奧地利人民黨) |
• 第一副區長 | Isabelle Jungnickel(奧地利人民黨) |
• 第二副區長 | Daniela Ecker-Stepp(奧地利社會民主黨) |
• 代表(40席) | 奧地利人民黨10席、奧地利社會民主黨10席、綠黨-綠色替代6席、奧地利自由黨8席、WIR 2席、NEOS 4席 |
面积 | |
• 总计 | 2.88 平方公里(1.11 平方英里) |
人口(2016-01-01)[1] | |
• 總計 | 16,409人 |
• 密度 | 5,698人/平方公里(14,757人/平方英里) |
郵政編號 | A-1010 |
區政府地址 | 維也納維普林格街8號 |
網站 | www |
内城(德語:Innere Stadt),亦被稱為維也納的第一區,為奧地利維也納舊城的中心地區。在1850年代維也納合併其他城區之前,今日的內城也就是當時的整個維也納。內城被沿歷史上舊城牆的路線的環城大道環繞。
內城是維也納最大提供就業的地區,擁有100,745名就業人口。這部分是由於内城地處市中心,除了吸引了大量的遊客,也吸引大量企業在此開設業務機構。
歷史
[编辑]維也納最早是凱爾特人和羅馬人的定居點,隨後逐漸轉變為中世紀及巴洛克時期的都市,接著成為奧匈帝國的首都,見證了德國的工業革命和二戰的關鍵歷史。[2]
世界遺產
[编辑]維也納歷史中心的街區依多瑙河而建,建於19世紀,圍繞舊市區的環城大道過去是中世記的城牆,現在是一條著名的街道。在環城大道周圍則分佈着維也納著名華麗繁複的名勝古蹟。包含巴洛克風格的城堡、花園及建於19世紀晚期的環城大道其沿途的建築物、博物館及公園,帶有著巴洛克式、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的風格,為歐洲建築藝術精華的匯聚地。[2]
2001年,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提名維也納為世界文化遺產,認為其滿足以下三個獲選條件:
- 維也納古城歷史悠久,城中風格迥異的的歷史建築述説着20世紀維也納社會不斷髮展、價值觀不斷轉變的歷史進程。(文化遗产标准ii);
- 歐洲三個重要的文化和政治發展階段時代階段、中世紀、巴洛克時期和奠基者時代,在維也納的城市發展和歷史建築中得到充分的展示。(文化遗产标准iv);
- 從16世紀開始,維也納因為豐富的音樂歷史遺產而被稱作「音樂之都」。(文化遗产标准vi);
2017年,因當地政府計劃在世界遺產保護項目附近新建高層建築,維也納歷史中心被列入《瀕危世界遺產名錄》。[3]
參考資料
[编辑]- ^ Bevölkerung zu Jahresbeginn 2002-2016 nach Gemeinden (Gebietsstand 1.1.2016). Statistik Austria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11-14).
- ^ 2.0 2.1 Historic Centre of Vienna [维也纳历史中心].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08-06) (英语).
- ^ Unesco puts Vienna's historic centre on 'in danger' list. The Local. [2020-08-09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08-03) (英语).
外部連結
[编辑]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:Vienna/Innere_Stadt
- (德語) History of Innere Stadt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at the City of Vienna homepage.
- (英語和法語) UNESCO rationale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for inclusion of Vienna inner district int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list.
- (德語)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Innere Stadt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from the Green party.
- (德語) Historical core of Vienna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